中國汽車產業極缺50萬研發人才
http://www.jnbrj.com 2010年10月30日 來源:湖南萬通汽車學校 瀏覽量:
文章導讀: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秘書處執行主任湯海山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是兩年前的預測,但這兩年汽車業新增研發人員數量并不多,因此預測仍然成立。
2前的預測依然成立
2008年,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做了一個預測:“十一五”期間,中國汽車研發人才缺口將達到50萬。這個預測的依據有兩點:一是歐美發達國家汽車研發人員占汽車行業從業人員的30%,而我國現狀是只占8%。二是比照“十一五”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目標以及我國汽車自主品牌企業發展壯大的要求。兩年過去了,現在的狀況如何?這個預測是否還成立?
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秘書處執行主任湯海山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是兩年前的預測,但這兩年汽車業新增研發人員數量并不多,因此預測仍然成立。不過他認為,過去兩年,中國汽車研發人才市場還是出現了兩種新變化。
第一,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這兩年跨國汽車企業搶灘中國,紛紛在中國建立研發團隊,以求達到節約成本和實現研發本土化的目的,這些機構吸引了很多中國本土的研發人員,這無疑加劇了中國汽車研發人員的短缺。
第二,我國汽車自主品牌企業的研發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對研發人才非常渴求。近幾年,自主品牌企業頻頻推出新車型,就與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有關,但同時也給行業研發人才儲備帶了更加嚴峻的考驗。
三大原因使汽車業難以擺脫研發人才短缺局面
“是什么導致了汽車研發人才的短缺呢?根本上說,應該是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企業和學校對汽車研發人才培養的速度。”湯海山告訴記者。他認為,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與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歷程有關。上世紀50年代,隨著一汽和二汽的組建,產生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批研發人員。從上世紀80年代后,一直到90年代,中國汽車工業有了新的騰飛,但仍處于合資階段,研發力量主要依靠外國研發人員,國內研發人員隊伍力量比較薄弱。到了2000年前后,中國汽車工業開始高速發展,研發人才出現斷層。這個時候,高校、技校、大專院校及社會上的一些培訓機構紛紛培訓汽車研發人才。一時間數量上去了,但是質量不行。
二是汽車企業在培養和使用人才上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研發人員專業和崗位不對口。一些汽車企業比較急功近利,導致研發人才不能得到充分的培養。其中一個現象就是,一個幾十人的研究團隊,每年能推出3、5款新車型,而國外都是幾千人的團隊,用3、5年時間推出一款新車型。缺乏人才儲備,一些汽車企業很多都是在急需人才時,才去重金挖人,這樣的結果致使人才成本加大,挖來的人才也來不及與企業融合,工作環境不適合研發人才進行創新。進入新世紀以來,海歸專家回來的比較多,他們想參與到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中去,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流動比較頻繁,汽車企業如何使用好這些海歸,值得深思。
計劃成立全球汽車專家聯誼會
“這些存在的問題,相信沒有人能夠全部解決,我們研究會也只能提一些建議和辦法。”湯海山認為,最關鍵的是研發人才的培養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高校的教育、培養能否跟企業實現對接。現在高校跟一些汽車企業的結合度普遍較以前提高,有些學校逐步跟國內外汽車企業建立聯系,進行合作,加快了研發人才的培養。
另一方面,研發人員完成學校學習后,更需要企業的培養。企業是人才的孵化器。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建議汽車企業的研發中心或者研發機構在用人方面,辦法要多樣化。比如上汽的辦法是,直接收購了一個英國的研發團隊。在工作環境方面,汽車企業應支持人才的創新,給研發人員一個好的環境。
針對現在的海歸專家流動比較頻繁的狀況,湯海山認為,未來人才會在全球流動,不會再區別本土、外國和海歸。現在看,很多本土的研發人員也在通過不同的途徑接受外面的學習,海歸、外國專家也在向本土研發人員學習。
湯海山向記者透露,目前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正在跟國外的一個汽車專家組織聯系,計劃成立一個全球性汽車專家聯誼會。目的是把國外、海歸、本土專家集中在一起,搭建一個平臺,進行各種合作、交流,使汽車技術專家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上一篇:湖南汽車業需擴招33萬人[ 10-29 ]
下一篇:汽車零部件人才短缺 年薪5-10萬元起[ 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