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屆的畢業生基本都會碰到這樣的局面,應聘方要求做一個自我介紹。這時候,我們總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是××學校的,我在××實習過,我是××社團社長、學生會主席”
“我是××學校的,在××實習過,還在××實習過,現在去了××。”
這樣的結果并不難解釋:上大學前,所有的家人,上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下到弟弟妹妹,都認為我們應該繼續小時候乖巧玲瓏的行事風格,學習上爭當第一名,課 余時間爭做學生會主席和入黨積極分子,向“好學生”“好干部”的身份靠攏,以期畢業之后順利進入國企或者成為國家公務員。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后,我們應該迅 速地找個條件相當的男友或者女友,男生家買房,女生家買車,結婚生子,共同背負著房子、車子、孩子的重任,從此步入一成不變的穩定生活。
這讓我想起了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每個人出身都是原創,久而久之卻成了盜版。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在試圖用社會的統一標準來要求自己,并努力在這 個標尺上尋找自己的位置,不敢落下一步,不敢走錯一步。因此在社會這個大磨刀石下,我們漸漸被磨平了棱角,久而久之我們都忘記了自己想要什么,忘記了自己 的優勢,忘記了自己有著***的DNA。這是當代大部分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寫照,沒有自身的個性和追求,在激烈的競爭大潮上沒有了競爭力。
訪談中,幾位湖南萬通汽修學校的 學子告訴筆者,從出生到大學,他們一直沿著父母制定的軌道在走,想看動畫片,媽媽說看動畫片浪費時間;想出去踢球,媽媽說會影響學習;想和同學周末去爬 上,媽媽說周末要去培訓班;想看武俠小說,媽媽說整天打打殺殺的看多了會有暴力傾向,最可恨的是連最喜愛的汽車模型也被媽媽收起來了,似乎一天到晚,自己 的任務就是讀書,磨滅了自己的愛好,喪失了自由支配的空間,從小學到大學自己被迫當一個“乖孩子”。但真正有一天走入了社會才發現,社會上與自己實力相當 的“乖孩子”數不勝數,一點優勢也沒有,求職無門。
步入了社會,家里人的干涉少了,在歷經數次職場碰壁后,他們知道了這樣毫無競爭力的在職場“混著”,不如學一門有前景的又感興趣的技術,所以他們選擇了回爐 學校深造,學習了自己最喜愛的汽修技術,選擇了技能加學歷專業。記得以前,都是在逼迫下做著各種練習題,有時候恨不得把書撕的粉碎,而在這里,他們卻學會 了主動學習,也許是愛車的天性,興趣所在,課堂教授的知識總是有限的,課后他們總是主動翻書學習。區別與初高中生學汽修,他們有著過硬的理論知識,見識更廣,而與大學生相比,他們有一門過硬的技能,所以他們成為了社會中***競爭力的高級技能型人才。
人生短短幾十年,最重要的知道是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怎么去獲取自己想要的,知道如何確立自己***的特色,擁有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樣才能收獲有意義的人生。
分享到:
上一篇:你在低工資行列么?
下一篇:“世界消除貧困日”你還在貧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