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
在同齡的城里孩子嬉戲游玩的時候,本應享受人生最美好的豆蔻年華的農村孩子卻早早地輟學,游離于各個飯店、工地上,背負著本不屬于他們的重擔。沉迷網游、暴力、早戀等發生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現象屢見不鮮,給祖國的花朵蒙上了一層難以抹去的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大農村“南下北上”打工潮的熱度有增無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文化程度不高的爺爺奶奶照看,這部分孩子被稱之為“留守兒童”。 打工潮在帶動了經濟發展的同時,隨之而來也呈現了出不可忽視的“留守兒童”現象。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囚犯微笑求死”新聞,折射出了農村少年心理教育的極 大缺失。為何一名年紀輕輕的90后,能如此淡定的“微笑求死”?心酸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反思這種現象發生的深刻原因。
現在隨便去哪個偏遠山區農村一看,我們都會發現留守兒童的身影。年齡稍大的的上初中,小的僅只幾個月。這其中不乏早早當家的懂事孩子,卻有相當一部分孩子 由于爺爺奶奶的溺愛變成名符其實的“小霸王”。農村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是半文盲,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也是“讀書沒啥用,長大了就出去打工”。 每個人童年的時候都有著自己的夢想,不論是想成為富翁、科學家還是明星,內心都渴望著被社會的認可。而近幾年的“讀書無用論”更是吹遍了大半個中國農村。 在這種形勢的影響下,受教育猶如被遺棄,賺錢成為十幾歲孩子的主要任務。留守兒童出社會打工時,又因為缺乏文化水平,只能在流水線上作業,兒時的夢已漸漸 消逝。“富士康十連跳”的發生也不是聳人聽聞。這一切的主角,都是“當過留守兒童”的青少年。
如何讓留守兒童的夢想不再被留守于遠方?“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讓留守兒童的夢想實現,學校教育顯然要擺在第一位。所謂夢想不是空想。對于家庭經 濟不寬裕的農村留守兒童來說,上大學的路走不通,也可選擇到職業學校學習一門技術,有了強大的實力做后盾,才能真正去實現內心的那個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