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類似大學生到職校“回爐”現象逐年增多。從高校畢業的大學生,為何“放下身段”到高職乃至中職院校“回爐”求學?大學生“回爐”現象,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哪些反思?
2012年,27歲的林顯峰在從一所高校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后,林顯峰在武漢做過機械制圖,在江蘇做過模具設計。但由于眼睛高度近視,之前兩份工作,機械制圖或模具設計都得對著電腦加班,眼睛實在受不了,就一起來到萬通汽車學校,進軍汽車行業,成為汽車達人。
大學生到職校“回爐”現象逐年增多
對“回爐”技校,林顯峰感觸最深的就是嚴格按日程表作息。每天早晨7點起床,8:20開始晨訓做操、上下午各三節課,晚飯后還有晚自習。這種生活方式,讓在大學期間習慣睡懶覺、時間自由安排的林顯峰剛開始還不太適應。
像林顯峰這樣的“回爐生”不是特例,眾多大學生“回爐”讀中職,從側面反映注重技能培養的職業教育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的能力更強。
高等教育的狂飆,導致了人才結構的不合理。一個社會正常的人才機制,無論是技術工人還是知識型人才,都應該符合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正是因為知識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的地位偏差,所以才出現了大學生供大于求,而技術型人才短缺的矛盾現象。
職業教育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的能力更強
湖南萬通汽修培訓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給畢業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這也是學校受到大學生熱捧的重要原因。校企合作,是從學生入學開始就簽訂培養合同,按照企業的實際需求“量身定做”,實現人才的“個性化定制”。
近期湖南萬通就與長沙本地多家名企建立了校企合作定向班的合作關系,搭建企業人才輸送的橋梁,讓技能型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所學!
分享到:
下一篇:大學生緣何“回爐”讀職校?